2)第三百八十七章介入拆除北京城墙之争(2)---_民国之我有时空门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没有想到徐远山是来专门谈城墙问题的。

  徐远山知道梁思成的方案许多人不看好,就是认为不符合实际,有局限性,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“太超前了”,而且相当一部分人支持拆除城墙也是出于北京的建设需要,认为城墙很严重的阻碍了北京城的发展,同时,皇城墙的质朴厚重终究会与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显得格格不入。

  因此,即使到后来几十年,还有人认为北京城建设伊始就选择拆除城墙是一个明智选择。

  但在西安学习、生活及工作十年后,徐远山才不会相信什么“格格不入”。

  徐远山与教员、伍豪谈城墙问题,不会从保护和历史这两方面入手,因为前面的这两个伟人,相关的历史知识足够碾压十个的他。

  那么,他只能从这些城墙文物是一种巨大财富来说起。

  “这些有着厚重历史感的城墙、牌楼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历史账富,同样在现实中也能产生财富。”徐远山看着前面的教员和伍豪说道,“我那里的地方,比中国发展快了几十年,有一个产业叫做旅游产业,就是人民富裕起来后手里有了现钱,就会趁着假期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,去看看各地的历史名胜古迹,同时也想看看以前的皇城和皇宫,了解那些帝王的生活环境,从中感悟革命成果来之不易:如果不推翻封建王朝,普通人谁又能进得来皇宫?”

  徐远山说道:“中华民族在世界东方崛起,首先是民富国强,我党的宗旨就是让中国人民生活好起来,随着时代的发展,人民生活水平会得到提高并不仅仅是楼上楼下、电灯电话这样的条件。”

  伍豪也说道:“我们许多同志判断,达到楼上楼下、电灯电话的生活条件,都需要全国人民上下努力奋斗十年时间。”

  徐远山承认这个事实,中国不仅起步慢、经济弱,而且体量大,提速初期最为艰难,但他仍坚持自己的想法:“是的,这需要一个过程,但十年后呢?生活不仅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普通生话,一些人更希望生活节俭一些,还想到处多走走增长见识,陶冶情操。按照中央计划,因为财政收入许可从今年起逐步推行政府和军队人员的薪酬制度,那么就会有许多人平时积攒,在休假时出去旅游,其中的费用支出就会变成另一部分人的收入和国家税收,这就是旅游产业兴起的根源。”

  原时空教员受到旁边干部和大跃进思潮影响,也曾支持过拆除城墙的行动,还提出“古董不可不好,也不可太好。北京拆牌楼,城门打洞,也哭鼻子,这是政治问题。”,1958年3月,在成都会议上,教员又提出:“拆除城墙,北京应当向天津和上海看齐。”

  最主要的原因,就是当时中国急于经济建设谋求发展,但没有人想到这些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