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402章 巨坑里的长公主(一百五十二)_快穿之卷王拿错炮灰剧本啦!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时代开始就会“剑木为舟”。

  他们的绝技是找来可以造船的树干,将需要用作船舱的部分挖空,其他地方则涂上厚厚的泥巴,然后放一把火,涂上泥巴的部分完好无损,没涂泥巴的部分烧成炭,再用石器或青铜器打磨,一艘独木舟就造成了。

  当年秦军南征百越时,越人就是驾着这样的独木舟神出鬼没,秦军以为如探囊之物的百越打了两年,死了主帅仍深陷泥潭。

  到了汉代,羊城的造船技术又有新突破。

  一九五四年,就有一艘有武装保护的内河航船的模型的东汉陶船,出土于羊城先烈路沙河顶。

  此陶船首尾狭,中宽,底平,船首有碇,船尾有舵。

  舵杆通过舵室固定在船尾部,据说这就是已知最早的船舵形象。

  从汉代到六朝时期,造船技术受限,那时船舶只能贴着海岸线航行,不能真正穿越深海。

  直至大唐时期,羊城海贸大兴,成为全国造船中心之一。

  今天的羊城大德路与海珠中路交界之处,古时称西澳,是当时全城最大的内港。

  唐代年间,西澳码头每天风帆如织,来羊城的外商以东南亚、大食(今阿拉伯地区)、波斯(今伊朗)的蕃客最多。

  他们夏季到羊城,待到冬季回航。

  空闲之际,商船需要修补裂缝,重新上桐油等修整与保养。

  羊城的船匠就边看边学,把外来技术融会贯通。

  他们发现大食人用桄榔纤维缝合木船,比钉子更好,不会生锈,后又发明了用橄榄糖填塞船缝的方法等。

  广船技术这是在这个时期得以飞速发展。

  甚至到了天宝二年,还曾助高僧鉴真东渡日本。

  高僧当年乘坐的广船可载,僧人17人,舟人18人,工匠85人,共120人,同时还能载粮食、佛像、佛典、香料、药品等大批的货品远航。

  宋代时期,官方在羊城设立了市舶司。

  由羊城开往海外的船舶统称‘蕃船’,与泉州‘海舶’、明州‘船舶’齐名。

  宋人周去非在《岭外代答》提及,岭南有一种巨舟,被叫做——木兰舟。

  舟如巨室,帆若垂天之云,柂长数丈。船上可载几百人,贮藏一年的粮食,甚至可养猪、酿酒,有纺织机和商店。

  就是因为这种木兰舟体型够大,抵御风浪能力较强,很多大食人看中木兰舟,以致一舱难求。

  发展到明代,羊城已经是岭南地区最大的造船基地。

  许多广东名船,如东莞大头船、艚船,新会横江大哨、尖尾船、大龙艇等都在羊城建造。

  俞大猷、戚继光等名将在广东任职时利用浙、闽艚船图式,结合广船原有特点,改进广船技战性能,还曾造出过一批富有战斗力的船舰。

  因为广船多用铁力木建造,坚固耐浸,底圆面高,一度成为海上霸主。

  到了清代,羊城至北美、大洋洲和俄罗斯的航线得以开辟,形成全球海上交通大循环。

  往来羊城的蒸汽船、铁壳船等越来越多,船匠们也踏上了学习先进造船技术的征途。

  1851年,苏格兰人柯拜在长洲岛修造了花岗石质的船坞,这是龙国近代第一座船坞.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