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四百零六章:大明帝国的第一块基石_日月永在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基石啊。

  从北德里苏丹王国到莫卧儿、再到日不落,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上千年习惯了做韭菜,他们不会反抗,不爱造反,甘之如饴的当乖宝宝,做农奴,偏生,又距离大明如此的近。

  简直就是天赐大明的礼物。

  参考东印度公司的报告,印度这片土地上的所有生产资料,超过八成几乎都通过海运输送回了约翰牛本土,使得约翰牛本土可以放开手脚全力发展工业革命,建造工厂、发展军工和金融业。

  本土的百姓甚至不需要付出多少严苛的劳动,就能处在极低生活成本的宽松环境中。

  随着本土脱产者数量的增多和生活环境的逐渐宽松,自然而然引申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,更重要的一点,便是使得教育的进步,因为越来越多的本土国民可以安然舒适的在国内接受教育,这些孩子在明亮教室内读书学习的背后,是无数印度农奴的血汗,而这些孩子学成之后就会投入到科研之中,发明出更多、更有威力的杀伤力武器,继续盘剥镇压海外那无数的殖民地。

  这便是‘良’性循环了。

  大明的二五计划主题是什么?

  首先帮助大明百姓实现温饱,西北、西南地区不再出现饿死人的情况,东部沿海地区和直隶地区的百姓的生活质量要提高。

  除了国内想办法以外,掠夺和外殖民是最快速的捷径。

  甚至,外殖民一年的成效,远超国内三年的埋头发展和积累。

  这就是朱允炆的政治目的,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唯一办法,就是发动战争!

  并且,是大规模的战争。

  靠着往前那般小规模的小打小闹,掳掠劳工的行为已经是不行了,朱允炆必须要发动一次大规模的灭国战,一战覆灭掉那片土地上所有的原统治阶级,扶持新的代言人。

  “朕不会指挥打仗,朕只负责制定目标,如何实现这一目标,就要辛苦四叔了。”

  叔侄二人分工明确,朱允炆这个皇帝负责大方向的把控和指路,朱棣就负责制定具体计划,而马大军,就是计划的落实者。

  “想要实现陛下的目标,那么这场仗看来是真的非打不可,而且还要速战速决。”

  朱棣沉吟着:“一旦拖到旷日持久,每年居高不下的财政军事预算就会对国内的建设压力加大许多。”

  君臣二人达成了一致,很快,一份加有两人大印的诏令、军令抵送内阁和西南。

  而朱允炆签署的这项谕令,成为了大明建立‘大帝国体系’的第一座里程碑。

  标志着大明对外殖民的第一步,在建文十一年正式跨出!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